「壓棺位」習俗介紹
早期台灣社會若家中有人過世,通常會在自宅大廳設置靈堂,當出殯當天將棺木移出後,親屬會將擺置棺木的長板凳踢倒,並請來幫忙「顧房」的親家往地板潑水並簡單打掃,親家在打掃的同時,會唸吉祥話。此儀式稱之為「掃大廳」。
掃完大廳之後就會在原本擺置長板凳、棺木之處放幾個水桶,桶內會裝著「壓棺位」習俗所需要的吉祥物品。較常見的物品有裝著水和零錢的水桶象徵「財源滾滾」、鐵釘象徵「添丁」、韭菜象徵「長長久久」、十二碗菜象徵「晚輩不愁吃食」、火爐象徵「生生不息」、發粿象徵「吉祥發財」、米桶象徵「家族團結團圓」等...而壓棺位需準備的東西及數量也依照各地區習俗不同,而有差異。例如有些地方習俗壓棺位會準備紅圓發糕、遇到閏月也會多加一個紅圓。
而在傳統習俗中,壓棺位的物品必須放置三天才能撤離,同時往生者有多少個兒子加上長孫,吉祥物品就需要準備幾份,若尚未分家則是準備一份。
傳統壓棺位的習俗是為了「壓煞」,鎮壓因擺放棺木而產生的不祥之氣。而壓棺木的這些吉祥物品則被視為是往生者留給後輩子孫最後的祝福,祈願家族成員添丁又發財。
而現今社會因生活習慣、都市進步等因素的改變,靈堂漸漸較少設置在家中大廳而多設置在殯儀館裡,因此「壓棺位」的習俗也漸漸地比較少見了。